有则小故事。禅师问:如果你要烧壶开水,生火到一半时发现柴不够,你该怎么办?有的弟子说赶快去找,有的说去借,有的说去买。师父说: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呢?从中你悟到什么呢?有人说,世事总不能万般如意,有舍才有得。有人说,人生的许多寻找,不在于千山万水,而在于咫尺之间。也有人纠结于从物理学角度此法是否可行?老猫看到这则故事,立即联想到老秘网与文稿修改演播室,两者目前都遇到“柴火不够”的问题。老秘网分设57个版块,做不到大而全,有没必要往小而精方向努力呢?演播室每个工作日晚上都安排节目,嘉宾们备课压力大,秘友们学习跟不上,有没必要作些改革呢?都说高手在民间,且听听秘友们的意见建议吧。
5 i" I$ x+ }9 Z$ ^6 I! j
: s; C. `, [2 x* S1 T 一、站长播报
' a. r& N6 k, p& L
& y& _. C$ H' I! F& c! R
1.空间:从中央到地方。4月13日,在校研究生溯游主持众秘夜思第130集,带领大家走近中央党校,以图文并茂形式介绍了中央党校的历史与现状,让中央党校从此不再神秘。4月16日石子云主持众秘夜思第133集,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大家一起盘点基层接待上级领导调研考察所需准备的十余种文字材料。空间跨度最大当属村夫老师,他奉送给大家的文章居然是《马尔代夫纪行》。
) p% `! F& d! g& h4 |+ \5 w
1 H [$ S( D+ R( s+ q r1 V2.形式:从授课到征文。本周的视频节目是房立洲老师主讲的《例谈公文写作的结构问题》,这是例谈公文写作问题系列讲座的第四讲。这次房老师应秘友要求,放慢节奏,展开来讲,通过大量案例解剖,让大家听后发出“哦,原来是这样”的感叹。虽然本节课未能在一个半小时讲完,但没关系,我们下回继续。提高公文写作水平的关键是多练,很高兴看到多位同学参加了老秘网第七期有奖征文活动。不论水平如何,敢于动笔,就是长进。昨晚何新国老师还特地给老猫留言,肯定了这种练笔形式。目前,征文已进入投票阶段,各位参赛的秘友,别忘给自己投上一票哦!
4 m& L8 e( F" j
0 d( h8 x, ]* C3 Z' `4 W, l3.标准:从发表到通过。前辈和特邀嘉宾们治学严谨,从不草率发表意见建议。比如何新国老师在老秘网上开展的问答活动,其对秘友问题的解答以能够在杂志公开发表为标准。今年《秘书工作》第3期、第4期连续发表了何老师回应网友提问的文论《笔记的做法与体会》和《怎样搜集材料》。目前这两篇文章均已在老秘网公开发布,先前提问的朋友抓紧去查阅答案哦。余之舰老秘也是如此,他的多篇讲稿,如本周的《从文章写作中的“三”说起》等,也是以《应用写作》杂志发表的文章为基础。有意思的是,我们春秋老师倡导的却是“以通过为原则”,当然他指的是我们日常的公文写作,而何老师与余老秘撰写的是学术文论,两者并不矛盾。事实上,春秋老秘主讲的《以通过为原则的公文写作实操技法及哲学思考》系列讲稿,是担任多年市政府办综合科长的实践经验总结,经过了深度思考和时间检验,稍加整理,完全可以向杂志投稿哦。
: @: J8 ~* @( O
+ O* ~7 C: \' n8 g2 a" X' M& V3 J二、观点荟萃
' q1 o' j. I9 V. i( F% B& t' O" m3 z8 C& n
1. 碰到好的文章材料,首先要抓紧时间阅读,不仅要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还要着重把握材料的精神实质,尤其是其中新颖的思想观点、思路方法、框架结构等,这些都要反复领会、做好笔记、消化吸收,努力把文章材料的精华养分内化于心,通过大脑这台高超的“计算机”进行深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形成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古人“熟读深思子自知”是有道理的。也就是说,搜集材料不能满足于找到材料然后放在抽屉里,而是要通过阅读消化吸收最终装进自己的脑子里,只有装进自己脑子里的材料才是管用的。(摘自何新国的文章《怎样搜集材料(答老秘网网友问之二) 》)
' d/ E, k9 G; _" v" H9 u T4 @ Y( @ q- X6 w
----猫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猫近日到一个国学启蒙学堂走访,他们方法很简单,就是把《弟子规》等经典读物,以通读原文形式过一百遍,真正烂熟于心。也许,最简单的才是最实用的。
( ?2 _' ~9 p+ a. ~, x" j6 A# \. v
- s' @& w3 n) p! E2 a% C) B2. 文秘人员要多留心:①未能随行调研的场合。实地考察,领导者的思想火花极易闪现。下基层调研,领导者往往轻车简从。如果没能随行,其言行易于为写作者忽略。作为“文胆”,应重点观察领导者的新知、关注焦点及其有感而发之言。望诊的渠道主要有新闻报道、要闻简报、基层报送的有关信息等。②未能参加会议的场合。领导者不论是主持还是参加会议,一般说来都会发表意见。关注领导者在会议的言论及其决策过程,是分析把握领导者思维方式不可多得的机会。如果没能与会,可以通过与会者口中旁敲侧击,或对会议形成的纪要中进行分析推理。(摘自春秋老秘在众秘夜思的讲稿《把脉诊断——谈领会领导意图》)
3 Y9 N: @& [, ?: M) g7 ~( b9 }( n8 ^" T
----猫评:圣意难测。与其瞎猜领导在想什么,不如盘点下领导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常有秘友抱怨,大领导下乡从不带上我,有的会议又无法参加,我如何领会领导意图?那么,赶快试试春秋老秘传授的方法哦。
4 v( j2 `" Q. S( d2 W- P- K9 E: R' U; K2 f- G
3. 搭建框架,在文字写作中,算得上是高技术含量的活。如果遣词造句是战术,那么,搭建框架就属于文字写作战略层面了。实操中,框架层次不清。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文稿各层次之间不存在因果或从属关系,与主题搭不上界,为了充字数,或纯粹出于个人偏好,硬加塞。二是违背同一性要求。文稿第一层次的集合,应该是要描述的事项或工作的并集,各点之间,至少也是交集,不能存在子集关系。但交叉也不能太多,如果彼此相互交叉过多,必然影响中心思想的表达,也会造成具体内容的交叉,写作者在内容归集时将无所适从,有时还会影响主题表达,误导观众或听众。(摘自春秋老秘讲稿《以通过为原则的公文写作实操技法及哲学思考(2)》) 3 T; K+ G, w- V9 ?
+ B. d. K: m( \
----猫评:并集即一男一女结婚,交集即一男一女谈过恋爱,子集即一男一女是父女关系。比如,前面一点讲社会事业,后面又来一点讲卫生工作,社会事业为父,卫生工作为女,父女凑成一对,就乱套啦。
% q# }3 a8 e, I8 ~/ [$ D# {& M T5 ~ ~/ u4 {& l
4. 就写作本身而言,“三”是布篇谋局之道,具有规律性,是种方法论。所有的文章讲话,都离不开回答“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只是不同情况下,三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譬如,礼仪性的讲话,往往三个方面: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大家的支持表示感谢;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希望;年度工作报告,也是三部分:回顾与总结;目标与任务;希望与要求;譬如阶段性讲话,基本上也是三部分:前段工作怎么样?当前问题是什么?下步工作怎么办?(摘自余之舰在众秘夜思的讲稿《从文章写作中的“三”说起》) 8 g7 z, W0 P6 j$ N
6 |. [ ^! Z* i猫评:三角形最稳定,无三不成文。老猫的很多杂记,包括日常撰写的公文很多是三点式的,特别是一个段落内,如再细分观点,通常会表达不少于三层意思。当然余老秘只是告诉大家一个普遍现象,并非硬性规定。比如,你阐述了正面观点、反面观点,未必硬要凑出一个第三方观点。
# @- R. G% m) {' {- q$ l+ t
0 a0 J* m+ ~& g% v* x$ b0 |
5. 凡事有格,如入内室需经门径、建高楼需治结构,政府公文亦如此,入格者,符合规范也,如下棋之懂得行棋步道不逾规,踢球之懂得432阵型。入格者,明了公文之规格,如绣花之枕头,当细、当针眼入扣,丝毫不得马虎也,有小青年初入此道,以为洋洋数万字小说写手,何写不来此类公文?结果吃一哑巴亏,把公文写成了毕业论文,内容充实,却不得体,该肥处不肥,该瘦处不瘦,此为大忌也。(摘自冰心玉壶分享的文章《公文高手的十品心得》)
6 ?/ U3 ?6 f3 _) r) v2 X, ^3 o% J7 Z% V. D
猫评: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不能正曲直。习大大告诫全党,要守纪律讲规矩。我们文字工作者同样如此,公文写作讲究一定的套路,所以我们才在这里一起研究它。再者,细节决定成败。曾见街头横幅“XX明天更没好”“征兵入伍,尚无光荣”,无心之过可能犯下大错误。
( l/ p" Z! M4 R
5 t/ K8 ?) B& @* P6. 接到汇报通知时,一定要明确八字诀:“时间、地点、人物、要求”。“时间”包括什么时间来,检查多久,什么时间到哪里迎检等。“地点”包括是到领导那里去汇报,还是领导来检查,在会议室听报告还是“一听二查三看”,如果要查,得查什么资料,如果要看,得看几个迎检点,迎检路线如何安排,要不要先模拟一遍。“人物”则包括谁带队检查,同行的还有谁,带队的同行的各有什么习惯;谁去汇报,参加汇报的还有谁。“要求”则主要针对汇报的主题,汇报内容的意义和价值,讲什么,怎么讲,估计领导会提出什么问题,需要向领导提出哪些建议等等,都必须事先梳理清楚,列出详细提纲,做好准备。(摘自心包太虚分享的文章《做一个善于向领导汇报工作的好干部》)
: F/ n* U9 M. h+ e" q. e
5 O. v3 t# T9 X. s* y$ y9 v2 z猫评:考虑越周全,办事越从容。两会之后正是各级下基层调研时,石子云盘点了需要准备的文字材料有哪些,此文从接待安排角度总结了“四要素”。大家只需对题作答、提前准备,基本可以做到“领导从此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工作了”。
d3 U" b# \, i ?7 R7 G
. o" i, O8 N4 A/ d p7.学会赞美行为而非个人。举例说,如果对方是厨师,千万不要说:“你真是了不起的厨师。”他心里知道有更多厨师比他还优秀。但如果你告诉他,你一星期有一半的时间会到他的餐厅吃饭,这就是非常高明的恭维。学会第三者表达赞美。如果对方是经由他人间接听到你的称赞,比你直接告诉本人更多了一份惊喜。相反的,如果是批评对方,千万不要通过第三者告诉当事人,避免加油添醋。客套话也要说得恰到好处。客气话是表示你的恭敬和感激,所以适可而止。有人替你做了一点点小事,你只要说“谢谢”、“对不起,这件事麻烦你了”,至于“才疏学浅,请阁下多多指教”这种缺感情客套话就免了。(摘自秘友分享的文章《“如何说话得体”的一些经验技巧》)
$ Y6 a0 q q/ B0 |
/ u. f+ ^* M" R猫评:赞美是一种激人上进的神奇力量。儿时家父教导,小孩子嘴巴要“甜”一点。当然,如何拿捏好“甜而不腻”的分寸还真是一门大学问。这么实用的技巧,不收藏就可惜了。
" l' I U$ l( @* [; X
5 G+ B" s F5 U7 b5 C
$ V- l2 V c/ }/ E+ f0 T) s k5 V
+ g( I" J# L! }( Z* h8 p O 上期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