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归纳概括的原则
% u6 G m- z- L1 r" F- ^/ e- U8 I2 q
(一)求准# n3 o5 m6 J3 P* ~$ S
N) B: g' b7 h! ]3 B
概括要准确,就是要求考生善于进行发散思考和横向、纵向比较,即不但对材料本身做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和权衡,而且将类似的材料拿来进行斟酌比较,从而找到对材料来说最为恰当、中肯的理性概括。
' o' h) I' d4 a. `" k, e
% u4 q2 G8 }! n, l (二)求深
+ _( V! L7 X1 R" ^! K4 y) u3 y0 G
1 u& }- t6 w w, Z 概括要有深度,就是在概括材料时,不能只是泛泛而谈,而是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体现出考生较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如果只是看到常人也能看到的,或者只是泛泛而谈,就不能体现出自己的水平。8 J4 W& Y4 a$ P& R+ P9 c$ ?% d
. D8 G+ O' b% Z# {3 F+ g" t0 f
(三)求新
4 x: m9 ]# F4 t, g; F7 W9 L2 m+ i0 ^: x9 Y$ f$ _
概括要新颖,就是指概括要有新意。对于没有立意限制的材料议论文来说,从材料中提炼出并作为行文论点的观点,不一定必须是材料的基本观点不可。可以从材料中取其一端,加以生发,甚至与材料本来的观点唱唱反调,只要言之成理,往往能写出新意,给人启迪,从而也提高了文章品位。当然,申论考试毕竟与高考或其他考试不完全相同,所以概括要新,但却不要新到“离经叛道”的程度,因为有些离经叛道的观点,尽管的确比较新,却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一定要慎重。
) L* G! ]" t) M. R8 x/ d( L* W, L6 U. N) [2 j9 E0 |! Q( E
二、归纳概括的基本方法2 j; f" m5 C2 g# K/ u
; r; h. H: u3 Y# A- R# r* O: [ (一)删减要素法& K' ?" Z/ P' l! o3 f! \
& n* W# V b- A D7 l 归纳概括都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其行文应言简意赅。所以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高度的概括,就必须学会删繁就简,即删掉细枝末节,保留主干和精华。一般而言,在答题时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第一,在阅读的过程中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词句。第二,将勾画出的句子再进行分析,去除限定性的语句,只留下其主干成分。第三,用通顺的语言把留下的语句组织起来,就是全文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也就是说,在阅读和筛选材料时,要注意先把材料中次要的部分大胆剔除掉,把主要部分保留下来;把材料中大量的例证大胆剔除掉,把主要的观点保留下来;把材料中具体的描写、详尽的叙述大胆地剔除掉,把中心思想、核心概念保留下来。然后把经过筛选的主要部分、主要观点、中心思想、核心概念进行概括,形成忠实于给定材料而又符合试题要求的中心思想。最后,考生通过重新组织语言,把抽象出的中心思想用严密的逻辑、规范的语言、明晰的线索组织成一篇短小精悍、观点鲜明的小短文。考生在删削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删去的是那些可有可无的过渡段、过渡句、修饰语,是那些大量堆砌起来的材料,是那些长篇大论的叙述和铺垫,切忌删去材料中的重要段落、观点和概念,丢掉了材料中的精华,影响归纳概括的质量。: F( p Z; ]; L& |- H
! n) {' y/ K( c4 \5 e7 s (二)关键句分析法' j; b1 z0 q) `2 [# Y' D2 V
* S! W, G1 u* V# ?5 q) o& g
申论考试中给定的材料往往比较繁杂,但是无论材料多么冗繁,总有一些标志性的关键句在引导考生,这些关键句在揭示材料主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握住、把握准关键句是归纳概括材料的首要方法。
- F4 P. I; m& w. o6 G U& I7 \! v- g, r' a5 Z$ \
在寻找材料关键句时,应结合中心来理解分析。材料中的句子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而关键性的语句在材料中的作用更不容忽视,把握住了关键句,就能快速、准确地理解文义。例如,200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申论材料第一段第一句话即为材料的中心,“如果我们把非典型性肺炎比喻成是一次危害人类的黑色风暴,那么风暴过后,也给人类提供了许多绿色的教益,它促进人们必须认真地反思当前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某些社会问题。”这一句话无疑是整篇材料的关键句,材料下面的内容无疑会围绕着这一句话展开论述。2 I- ?3 h/ | b1 F
/ }, T4 {0 n. H9 h! a0 Y( u3 }7 N (三)关键词分析法
* m+ P4 a- h0 ] h! b# D+ {+ W' s
4 R, I( d) R9 q- i" }9 T 对于给定材料,有时我们会感到无法下笔进行概括。这时可以将段落中出现频率高的关键词语或中心语罗列出来,然后结合文中事实或观点把它们串联起来。8 y8 i+ R4 U$ }- j3 h. L, F+ O
) f4 w7 G* }1 @- a1 N, J2 H2 O 三、归纳概括的进阶步骤
. M: X/ X9 c7 d7 U1 o, F; b1 F0 A# g. n( l# u/ y, E. x# j8 H
(一)归纳概括的基本答题步骤
, m( o+ o( Q( E f. G- h7 q
$ F7 g4 ^/ c$ v 步骤一:通览全文,确定中心
6 ^+ S+ _& `7 i! a( |
; G. B0 U% d$ I; `% {2 u+ } 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对于正确概括材料至关重要。& U& ?$ }# C/ y8 f0 h- k
" }5 i3 P% }4 L4 Q2 K& ~ 步骤二:细读材料,总结各段落层次大意,并进行分类归纳8 g t. s6 q9 Q3 p3 y
5 w* K L+ o9 w8 t4 o+ l% @
在第二遍精读材料时,可先总结概括出各自然段或各部分材料的主要意思,然后按照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对概括出的各主要意思进行整合。6 b9 s3 c- U9 c. O/ w
. a2 P) _% x8 C. ]
步骤三: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考虑限制因素,落笔成文: x% }& s9 Y7 a: h: r
' \' ]7 i/ c- R) F/ q3 P8 p 在归纳概括时,如果题目设定了角色或身份,考生就要按照虚拟角色的口吻来说话。9 Q4 w+ S; d" [& S% X- q
0 ?4 J/ j; ~" U 专家提醒考生: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答题习惯调整答题的步骤,如可把上述第一步和第二步的答题顺序进行互换。; g5 E, \' V4 i/ I! N# k% `" `' z8 w
2 I# R) e( l7 E& s' {6 F( D% ~7 U" z (二)归纳概括的答题模式- d& g4 X" P1 J+ }$ L
) P2 V) M3 Z2 ^1 n& U* p" ?% N
2 h% S/ q1 ]7 T% }) k, b) J
( M1 {% Y9 T) ]" m) y: x 归纳概括的答题模式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只是一种参考性的答题思路,在具体实践时,要根据材料的变化进行灵活运用。一般来说,归纳概括主要有两种基本答题模式:1 T- y- W% X$ W$ t5 H
|* V# H7 [0 p* p0 ^+ B1 n2 T6 c 1.纵式模式1 m* A$ b J, r1 q7 Z. D
1 | @) y' _/ m) \
发生(起因)→ 经过(各阶段结果)→ 结果(影响、反应等)
3 H* T% _) S. u- Q( z
9 Q4 w6 z, N) ? {# h 纵式模式即把事件的整个过程,按时间顺序,划分为几个阶段,一个阶段就是一个层次,各阶段间要有一定的连贯性,最后要给人以整体认识。这种模式尤其适合给定材料描述的是一个具体的事件或案例的情形。! M0 {7 p( y( p
0 p3 Z$ G7 g' [9 \$ z( Q
2.横式模式
. d& I3 B" I! D0 j. v% \4 n5 c z6 I7 O( O) m9 s
4 l* y. s; P9 q& V+ p/ a1 H- J( q9 J6 X8 q) W# {
6 I Q9 }9 {2 |- k7 A; d
) Q# L# c) x7 b, n' ~# ]; X 横式模式,即根据给定材料归纳出几个方面的内容或反映的主要问题,每个方面就是一个层次,逐层概述,各层次之间具有较为严密的逻辑关系。; Q$ ~( {! E( T% k5 m1 W
) r8 f# ^2 c" ?9 P; \4 ?; U! } ?
以上横式模式的各要素可根据材料内容进行组合,当然,概述的逻辑顺序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只要层次鲜明、条理清晰地将材料中的信息完整表述出来,这道题目就成功了。9 @ l6 X8 R2 Y
1 w2 T g) F& D 四、归纳概括能力提高/ h" W8 [8 x1 P d
0 e4 Y z( V4 N- ]3 g6 L (一)概括需要“舍象”
# ?- L7 ]) @0 J6 n7 J. B Z& ~3 b1 |9 Y6 \
人们为了研究某个对象,可以有条件地把它从普遍联系中分离出来(往后,在合乎逻辑时在更高的梯级上恢复这种联系),并从实践的需要出发给自己提出一定的目标,然后据此抽取对象的某一方面,而舍弃其他方面,以便进行研究。; K/ N, c# J* [/ u: A0 |
3 n' M: y1 g' Q$ F# k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要进行概括,要探讨事物的本质,不可避免地需要“舍象”,即暂时舍弃一些同集中探讨的主要问题没有本质联系的,或者可以暂时撇开不论的情况和关系(只要考生意识到这里存在着暂时的“舍象”,就不会陷入片面和绝对的境地)。
* _7 [3 Y U/ L% O; B3 c. `" A
, q6 { G, I& t6 R) Z- M \ (二)概括需要有科学态度8 q3 M& q& P" @8 N* o
* R X. w) {+ ^* Y' R" @
人的思维的概括能力,从根本上说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通过人们对历史上积累下来的文化的吸收、继承,通过教育和训练而不断增长、提高的。所以,正确地进行概括,离不开实践经验,离不开智慧,离不开科学,离不开学问,也就是离不开科学态度。
9 ]5 t5 ?( q$ c, B- S3 I. \: h9 ]! y$ @- n t3 H9 p( O `7 v
专家强调:如果说,概括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一定的事实做出一般的、带普遍性的论断,那么,轻率的概括就是事实根据不足,或对内部联系的认识不准不深,就轻易地、匆忙地、草率地作出的判断。应该明白,用任何单一来证明普遍,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相对性,所以不仅要非常谨慎地检查证据的真假,而且要非常认真地收集大量的证据,分析其间的内在联系,既防止以孤证立论的武断或偏颇,也防止以幻想的、偶然的联系代替真实的、必然的联系。这是考生对给定材料进行概括时必须特别注意的一点。5 E Q/ D) s) Y! I8 m' C3 z* I" }8 \
* ^, k' V, O0 O9 L; b
& x. Q) S. @2 \4 e* E# }
|